您好,欢迎来到北京钟山紫晶国际文化艺术发展有限公司
收藏本站 | 联系我们
 
 您当前所在位置:首页 >> 新闻资讯 >> 行业动态

山东枣庄:社会力量助力非遗活态传承

  鼓点激昂交织船工号子,彩渔灯影辉映花鼓舞姿。近日,山东省枣庄市一家舞蹈艺术学校的活动现场,运河船工号子的雄浑、渔灯秧歌的灵动、鲁南花鼓的热烈轮番上演,一场非遗与舞蹈艺术的跨界融合盛宴,让观众沉浸式感受枣庄非遗的独特魅力。

  作为活动核心亮点,运河船工号子、渔灯秧歌、鲁南花鼓三大枣庄非遗项目的集中展演,既是对地方传统文化的生动致敬,更是非遗活态传承的创新实践。这三项扎根鲁南沃土的文化瑰宝,承载着运河两岸厚重的历史记忆与地域风情:鲁南花鼓迸发着这片土地的蓬勃生命力,运河船工号子曾是纤夫与湍流搏斗的生命回响,渔灯秧歌映照着运河沿岸丰收期盼,它们不仅是技艺,更是流淌在枣庄人血脉里的文化基因。

  将这份文化基因注入舞蹈教育并使其蓬勃生长,省级非遗“鲁南花鼓”传承人龙雪梅老师功不可没。她怀着对本土文化的炽热使命感,深知传承绝非固守,非遗活化的根基在田野,创新的源头在实践。数年间,她的足迹遍布运河沿岸村落,走访耆老、虚心请教,记录整理濒临散落的旋律步伐,将运河船工号子的劳动节奏、渔灯秧歌的灯舞韵味与鲁南花鼓精髓相融,凝练出适合青少年学习的“非遗舞蹈”教学体系。“这些非遗是先辈的生活智慧与情感,我们有责任让它们在孩子们身上焕发新光。”龙雪梅说。

  非遗从田野到校园的蜕变,在展演中生动展现。《鲁南花鼓》以队形变换与肢体张力,将运河漕运的历史记忆与劳动精神转化为可触可感的艺术语言;《运河号子》以稚嫩而有力的身躯模拟千帆竞发,将漕运波澜凝于舞台方寸;《渔灯秧歌》中,小舞者手持彩渔灯踩着传统打击乐穿梭跳跃,在光影流转中尽显民俗舞蹈的诙谐灵动。这些作品既保留非遗原生形态的“筋骨”,又通过舞蹈赋予情感叙事的“血肉”,印证了“传承不守旧,创新不离根”的理念。
北京钟山紫晶文化产业集团有限公司    京ICP备15000231号-1
电话:010-84532360 邮编:100193 传真:010-84532360 E-mail:1667757470@qq.com
地址:北京市海淀区农大南路33号中电华软大厦六层